於 9年前 更新
青茶的炒菁與揉捻(中段)
第二階段製程(炒菁)
炒菁:
在前段過程中當茶葉發酵到達一定程度,炒茶師會透過經驗與觀察茶菁發酵程度決定
炒菁的時間。
由於前段的製程通常耗時是一天從早晨到晚上,所以炒菁時間通常是在晚上10點過後
到凌晨6點這段時間,炒菁使用的炒菁機溫度通常介於280到320度之間,然後炒茶師將要
炒的茶菁秤重後送入炒菁機內,使茶菁水分大量減少及促使葉質柔軟以利於揉捻的動作,
此時主要會使茶葉酵素停止活化也就是停止發酵作用。
揉捻:
在這製作過程是應用機械的力量使茶葉轉動相互摩擦,造成外部芽葉組織細胞破壞,
細胞汁液流出黏附在芽葉表面,經隨後的乾燥過程凝固,此汁液在之後沖泡茶葉時,即再
溶出於茶湯。
此時的揉捻為粗揉,揉捻後的茶葉捲曲成不規則條狀。
初步乾燥:
接著使用乾燥機進行初步乾燥,乾燥機的溫度約在60到90度之間,此時茶葉不會完全
乾燥,因為揉捻後的茶葉須放至隔天才能繼續接下來的團揉部分,但是此時茶葉的含水量
依舊很高,香氣與滋味無法完全穩定,容易使茶葉形成後續發酵,茶湯顏色會變紅。
因此必須以乾燥機用中高溫抑制茶葉中殘餘酵素活性,使茶葉不再繼續發酵而固定,
然後從乾燥機出來的茶菁會再放置在茶架上聚堆,放到早上的過程中茶菁會吸取環境中的
水分, 因此在早上準備揉捻時 茶菁會呈現微濕的狀態,過乾或過濕都會影響揉捻的困難
與茶葉的品質,所以在炒茶師炒菁的過程中控制茶葉的乾燥程度是極其重要的;而聚堆的
效用在於使環境中適量水分被茶葉吸收,到此為炒菁的整個過程。
第三階段製程(團揉)
第二天早晨迎來團揉的開始
團揉
團揉的功用是讓茶葉的葉面包住茶葉的精華使茶葉味道更能保存在茶中,也方便在後
續製程中不會影響茶葉品質或磨損消耗,團揉師會先將昨日炒完的茶菁放進乾燥機中乾燥
控制乾濕度,使茶菁不會因為在環境中太久而轉酸,乾燥出來後的茶菁在用布斤包裹秤
重,放入擠壓機(俗稱豆腐機:因為擠壓後會呈現正方形狀)中擠壓成形;經過擠壓後,茶菁
要在放入解塊機解塊,因為茶菁不能一次成形,且揉捻過的茶菁容易打結在一起,所以要
反覆擠壓解塊,並適時乾燥加溫,到最後茶菁被揉成球型後就能進行最後的乾燥。
這時用乾燥機以熱風原理,將揉捻後的茶葉進行乾燥,使其水量低於百分之四,以利
於貯藏運銷。到最後乾燥完也已經是下午或晚上了,時間主要看茶菁的多寡與師傅的作法
,乾燥後的茶一般稱為毛茶,而毛茶後續我的製程們在下一篇中來做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