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在最新一期的《親子天下》(第69期7月號)中,以〈說故事的競爭力〉談說故事的必要。她說:「澳門大學的教務長彭執中教授......知道品德教養的黃金時間是五到十二歲,所以他每天再忙,都要留點時間講故事給孩子聽,等孩子睡著之後再去忙別的事。.....他的女兒每天聽故事,想像力增加了很多,作文開始言之有物......」
「故事便當」的導讀志工,也是「說故事」的實踐者,他們每學期會有2-3個服務班級,每週1次,每學期15週,到低社經學區的小學發送「故事便當」。在這之前,他們會經過24小時的培訓課程,學習說故事的技巧和面對孩子的準備,因為面對成人的準備非常重要,面對孩子更不能隨意。在導讀前,導讀志工會看一本書好多遍,確切幾遍很難計算,但如果有機會看到他們的導讀用書,也會感覺到「做足功課」的用心。
所以常有班級導師說:
然而,現實生活中,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個教授爸爸懂得說故事的好,也願意撥時間為他說故事。所以有很多孩子,是在長年的寂寞中長大的,尤其家長教育程度不高、工作忙碌或家庭環境不好的孩子,相對可能缺乏陪伴、缺乏聽故事的機會。這是為什麼「故事便當」特別選在低社經學區的小學為孩子朗讀好書、說好故事。
這個星期天,7/26(週日)18:00,寶島新聲電台FM98.5的「禮拜聽趣味」節目,主持人臺北市議員何志偉先生,訪談貓頭鷹協會的創辦人李苑芳老師,這一路15年來,到底如何用閱讀捲動孩子的教育成長。如果您有30分鐘的時間,請不一定要暫停您手邊的事情,可以打開耳朵就好,邀請您聽聽看「故事便當」是怎麼飽足孩子的心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