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於台中中區再生基地舉行的【老問題,新方法!】系列講座,由ENSIT團隊以及好伴駐創工作室共同舉辦,以社會創新及青年創業為題,邀請六個中部地區在地組織分享創業故事:以農業產銷平台支持獨立媒體的「上下游新聞市集」;閒置空間再利用創造友善小農社區交流平台的「雲林三小棟」;為部落找到工作機會的「德瑪汶部落廚房」;戲稱為一人社會局的「魚麗共同廚房」;專長換宿換到青年回流和老店再生的「竹山小鎮文創」以及打造舊城新生的「中區再生基地」。主題一:不只是農作 上下游新聞市集的馮小非從九二一地震與中寮的淵源談起,當時為報社副刊主編的她進到災區辦報-「鄉親報」,馮小非希望從在地的角度出發,鼓勵居民從社區內的角度觀察、做自己的新聞,使社區報同時也成為社區的力量。也透過辦報的經驗,找到了行動的方式。 在辦報了一陣子之後,逐漸從報導地方產業到親身投入在地產業行銷,從第一個產品-龍眼乾開始,翻出通訊錄一通通的打電話推銷給親朋好友,進而籌辦了上下游新聞平台,提供友善環境資訊、小農產品開發的故事,建立友善在地消費平台。最後,馮小非說了「回家李」的故事:八八風災之後,桃源鄉山上的路斷了,政府希望居民能夠搬下山,但並沒有提供能夠生活的家,部落居民仍希望能夠住在山上,將農作運送下山,但每次的出入都是冒險,因此「回家李」的誕生就是希望「用好的價格跟農民買李子,用好的方式把它做成果乾,讓消費者吃到好的食物,而部落的人也可以留在山上。」我們希望能夠作一點事情,對農業也好,對新聞也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訊息。點出了農人看天吃飯的境遇,以及台灣人情的溫暖。 來自斗六三小棟團隊的邱翌瑄(小瑄)及曾煒翔(翔鴿)都是雲林在地人,小瑄說三小棟是產官學三方共同合作的結果,縣政府文化處主動提出活化,在2011年由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的老師與四位大四學生與雲林在地青年共同將廢棄的三棟舊時紅瓦屋與防空洞改造成為社微型共創空間:展售在地小農產品的「小農糧倉」、提供簡單餐飲的「榖日-小農餐桌」與展演為主的「光感空間」,每週日上午定期舉辦「三小市集」,讓小農帶著自己種的友善農產品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不只是為小農提供舞台,也造就了自己與在地青年的創業。主題二:社區支持照顧「住家附近要有什麼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們的答案是一間書店和一家好館子。」魚麗共同廚房的蘇紋雯如此說道。費工的古早手工菜是魚麗的特色,所有的料理皆純取天然,連醬料也全是手工調配,主廚陶桂槐及蘇紋雯一一向老者們學做菜, 每道菜都有時代的故事,希望以食物作為載體,傳承記憶與歷史文化,紋雯說:「我們身邊一直都有很多這樣的長輩,他們所做給我們吃的東西,都是他們人生的紀念品」。而手工菜與獨立書店的表象都還只是“羊頭”,弱勢女性與兒童的關懷其實才是“狗肉”。而那要與她的親身經歷有關:30歲那年未婚生子,3年單親撫養的經驗,即使擁有高學歷、經濟能力無虞,但種種的社會性懲罰讓她切身體會到了弱勢原來是這樣被對待的處境,從此轉換了看待世界的方式。從友善女性、友善兒童的用餐環境開始到受暴、弱勢個案的協助,笑稱自己是一人社會局,從社會資源轉介到行動社工匯集,以及作為一個社區空間的社區功能:鄰近國小孩子放學後等待父母接送的歇腳處、愛心便當、獨居老人的共食以及街貓的餵食等,作為福利節點,與社區共容。德瑪汶部落的社工史尚軒在進入部落前原是科技公司的上班族,他笑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都市人,因緣際會進到了德瑪汶部落廚房,當起了社工。「德瑪汶」是泰雅語「耕種」的意思,緣起於921地震對部落嚴重的損壞,深耕德瑪汶協會因而成立,沿襲部落傳統的gaga共食共享文化,透過部落仍保有的相互支持的力量為核心,媽媽們從煮飯開始,逐漸學習如何管理、賺錢...。在地震重建的補助資源終止之後,部落必須思考如何維繫自給自足的生計,因此逐漸發展在地產業,如深度旅遊、住宿、風味餐;市民農園與外地連結,讓都市人認養部落的土地,以友善土地的種植方式,提供健康無毒的蔬菜給認養人,也為部落提供就業機會。最終希望實現部落共同照顧的理念:弱勢兒童助學、青少年課輔、老人送餐等。主題三:舊城新生中區再生基地的共同發起人是東海建築系的蘇睿弼老師,希望建構台中舊市區的再生願景及發展策略。這裡是許多老台中人共同的成長記憶場所、歷史建築遍佈,曾經是台中最繁華的地區,但因為人口與商業活動外移,中區褪下了華麗的外衣。蘇老師先用影像帶大家走一回中區,再介紹了日本及英國的經驗,訴說中區未來的許多可能性。最後蘇老師引用建築大師路易士‧康的話語:「城市,是當一個小孩從其中走過時,可以知道他長大以後要做什麼的地方。」期許中區找到屬於它的蛻變之路。南投的竹山也面臨鄉鎮沒落的問題,小鎮文創的何培鈞從他當年貸款改建深山上三合院的故事說起,修古道、結合客家花布及竹簾的幸福腳步便當,將在地傳統產業結合文創元素,有別於一般的觀光體驗。何培鈞目前在小鎮推行「專長換工」,將年輕人引進竹山小鎮,提供免費住宿,同時換工者可以自主提案、發揮專長,例如:學生們共同規劃設計台西客運站新造型。何培鈞希望透過這樣的青年參與模式,創造鄉鎮新價值。近80個聽眾熱情參與,從中部大專院校學生、上班族、尋找老店新生的雕刻店第二代、基金會志工、創業家到農業青年。在講座後的圓桌討論熱烈的提問和交換心得。講座之後也將針對這六個單位進行深度報導,希望藉由六個分享單位的創業故事,帶動青年對社會實踐的熱情,醞釀中部地區在地創新創業能量。 http://ppt.cc/a3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