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一路支持我們的每一個人

從專案開始到結束,看到許多人陸續支持著我們,從幾百元、幾千元到幾萬元。甚至還有一封私人訊息,請我們開一個十萬元的贊助選項,當下我們還以為會不會是詐騙集團騙到集資平台上來,直到真的看到贊助金額、還有加油打氣的留言,讓我們感動得無法言語。 接著,我們也和許多企業公司行號洽談贊助合作。 其實,這個專案可以成功的,但,我們就是無法跟大家說保證工作、不會英文沒關係,也許工作時不說英文沒關係,但是你的生活一定會很痛苦,因為一走出去就是全英文的環境。我們也沒辦法跟你說打工度假一定要搭配怎樣的課程…等。 因為那不是我們的本意,你的人生該由你自己決定,不是由別人來為你做主。 在我們心中有… Read More

要記得,永遠不要讓害怕失敗而阻止你渴望追逐夢想的心

在專案開始一個禮拜後,身旁就有一堆人開始問如果沒成功怎麼辦?怎麼數字都沒有再跑、好擔心沒有達成、如果沒有達成你們該怎麼辦?如果快要失敗,要有什麼因應計劃?這是典型的台灣人,典型“害怕”的想法,家人、朋友比你還害怕因為必須遭受旁人壓力,所以擔心永遠多過於認同。三年前,我沒有因為別人嘲諷的說「你只去一、兩年可以得到什麼?」而害怕著不確定的未來,害怕著不敢去嘗試,所以才有這段奇幻旅程,我在這段旅程中找到了自己,看見了自己的天賦,也才有現在的我。三年後,我依然在夢想的道路上,更帶著無比的勇氣與笑容,努力前進著。失敗並不丟臉,拍拍膝蓋重新站起來繼續前進不就好了嗎?真正令人遺憾的是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敢做自… Read More

每個小孩都是獨立個體

第一次逛澳洲超市時,除了看見我們平常所用的大型推車,映入我眼廉的是專門為小朋友設計的小推車,我看見一個個澳洲小孩,推著自己專屬的推車,選購著自己想要的商品這時我想起,澳洲媽媽和我們說道:「她們把每個小孩都看成是大人,尊重小孩的意思,不會去干涉太多。」反觀亞洲的父母常把小孩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順著父母的意思,不懂得要尊重小孩,但是在澳洲,最常聽到父母和小孩說的一句話:「it's up to you」,由你自己決定。做父母的希望小孩好,但卻不懂得放手做父母的會教育小孩該怎麼做,但卻沒有先檢視自己這是我們的人生,本來就該由我們自己做主不是嗎? Read More

文化衝擊首部曲

住在寄宿家庭的一個月裡,日子雖然不長但感受卻很多,在這個家裡,父母是雙薪家庭,但他們卻共同分攤著家事,一三五媽媽煮飯、二四六輪到爸爸,假日爸爸打掃家裡、媽媽則賣力的擦拭著客廳的皮沙發,每天晚上媽媽幫小朋友洗澡、爸爸則負責念故事書給小孩聽,因為我們的房間離小朋友的房間很近,所以每天都可以聽到爸爸說完故事後和小孩們道晚安,我們打從心底羨慕著這樣的親子關系和互動。在餐桌上,不論東西好吃與否,爸爸一定會稱讚媽媽,媽媽也很開心的接受這些讚美,晚上等小朋友就寢後,爸爸和媽媽會享用紅酒及聊著天,享受難得的兩人生活,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看在我們眼裡,那是滿滿的愛。這時候,我想到的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台語歌「家… Read More

職業不分貴賤,尊重每個認真工作的人

一個人的價值,該如何衡量?用職業、社會地位、還是收入呢?小時候大人總是說要好好讀書,長大後才會是個有用的人,但是“一個人有沒有用”,又該如何定義?學歷高、錢賺得多才是有用、有價值的人嗎?而那些深藏在台灣社會底層或夾在中間為這個社會在默默付出的人,被放逐到邊際了嗎?國中時,我因為對畫畫有興趣選擇考取復興美工廣告設計系,在高二升高三時因為想升學所以選擇進入升學班唸了一年的書,即便我日夜苦讀已經是升學班的前三名,但在申請大學的過程中,一個技職體系的學生根本拼不過三年都在唸書的高中生,當時的我申請了十幾所學校,但在第一階段全部都被刷下來,為什麼我會申請這麼多學校,因為老師告訴我們,當你沒考上你一畢業踏… Read More

感謝卡內基訓練的推薦

一直以來很喜歡卡內基所傳遞的正面能量,感謝卡內基的分享及支持,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卡內基:「你們願意以身說法鼓勵年輕人,這樣的精神真的很棒很棒!加油!加油!」 Read More

旅行所帶給我們的啟發

環澳旅行時,團中年紀最大的義大利奶奶說道:「其實一開始導遊不想她參加這個行程,怕她年紀太大會死在這裡」,聽到這番話的瞬間,心想外國人講話真的很直接,這時我們又想起之前住在當地人家時,她也問道我們有沒有寫遺囑呢? 她說每年都會定期更新遺囑,這樣才不會突然走了,什麼都沒留下。亞洲社會很忌諱談到死亡這件事,認為談論到死是不吉利的,但是人生是很無常的,你能想到明天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嗎?所以我們也替自己留下一份遺囑,這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負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