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槍響,引起了世界對台灣獨裁統治以及海外台獨運動的注意。 三位當事⼈也因這聲槍響,各⾃⾛向了意想不到的⼈⽣道路。

1970年的那一槍越過蔣經國頭頂,而當國際媒體由這一槍,開始討論台灣獨立議題,甚至是威權統治下的民主覺醒,在台灣的民眾卻只能由受到層層把關的報章文字,看見「刺客、暴徒」行刺蔣副院長、美國道歉以及國際關心等政令宣導式消息。

被台灣政府貼上刺客與暴徒標籤的兩位行動者-黃文雄、鄭自才,以及地下行動者-黃晴美,卻是那個年代下台灣少數得以出國留學的高知識分子。在這一槍之後,人們開始問「為什麼?」

「為什麼台灣人要殺我?」
「為什麼這些有美好前景的行動者願意付出一切?」
「為什麼?這些事件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卻是最後知道的?」

《那一槍》-記錄下影響臺灣近代民主的重要節點

你所不知道但絕不能被遺忘的台灣史


2018年,黃晴美於瑞典辭世。她是刺蔣事件的隱形參與者,為此付出的代價,不比另二位少。但女性的參與和貢獻,往往被歷史研究遺忘,只留下躍登台面的男性故事 (history)。我們將在紀錄片中試圖重建黃晴美的女性敘事 (her story),讓歷史的拼圖不再缺角。

過去三十年,挖掘歷史記憶的學術研究工作成為顯學,台灣人逐漸學習以新的眼光認識島嶼的過往。然而,在影音敘事的領域,政治故事的開發仍存在著難以言說的禁忌,政治故事的文本也往往受制於政治因素而無法擺脫教條樣板或自我審查,以致於難以開發出獨立的觀點與敘事深度。

《那一槍》刺蔣紀錄片將聚焦於台灣當代政治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刻,不僅重建刺蔣事件真實樣貌,並將追溯三位主⾓⼈物從童年起經歷時代劇變、個人覺醒與起而積極行動的⽣命史。將在制式的歷史研究之外尋找縫隙裡的真實與女性視角,創造肌理厚實、層次豐富的歷史探索之旅,讓過去諱莫如深的政治事件被重新詮釋為動人心弦的故事。

關於「424刺蔣」很多歷史學者多有著墨,當初買槍的陳榮成以及策劃者鄭自才雖然都有出版回憶錄書寫整個過程,然而,黃文雄這位朝蔣經國開槍的人,直到現在,許多重要的片段與細節,依舊沒有說明。

黃文雄是位非常仔細且謹慎的人,他寫的文章,怕被詮釋錯誤,一個字也不能改。許多作家想幫他寫回憶錄、拍攝紀錄片,他總是用「我會找時間自己寫」來婉拒;家人期待他自己書寫刺蔣與流亡經過,也都枉然。 因⽽,長達25年隱遁地下的流亡歲⽉始終成謎。

直到今天,還是有不少人說,Peter(黃文雄)流亡的25年間,面對FBI 、Interpol(國際刑警組織)以及KMT的追緝,他去過巴西、古巴、蒙古、歐洲...等國家,這些說法從何而來,是真的嗎?

終於,2020年7月,經過幾番「觀察」與「測驗」,黃文雄同意馮賢賢與李惠仁工作團隊進行紀錄片的訪談拍攝,說明刺蔣現場狀況,更正錯誤謠傳,並首度公開談論流亡生活。

刺殺蔣經國的行動,從策劃到執行,為了保密,參與其中的人並不多。主要關鍵人物有三位:黃文雄、黃晴美(黃文雄妹妹)與鄭自才﹙黃晴美當時的丈夫﹚,其中,黃晴美已經於2018年辭世,黃文雄和鄭自才兩人的年紀也都超過80歲。為了重建歷史記憶,留下當事人珍貴的聲音與影像,製作團隊正在跟時間賽跑。

紀錄片將以黃文雄、鄭自才、黃晴美(已故)三人的生命史中幾個重要時刻為主軸,訪談關鍵當事人和受到牽連與衝擊的親友、流亡期間參與救援的海外台灣獨派運動者、以及在美西另一組不為人知的刺蔣行動策劃者。如若2021下半年國外疫情條件許可,也將至瑞典、美國、加拿大等地實地採訪、拍攝。

故事的時間跨距從台灣的日治時期、戒嚴統治到民主開放;空間含括台灣、美國、瑞典、加拿大等三大洲多個國家;兩位男性主角人物的生命歷程從戒嚴下的籠中鳥到享受自由的留美反叛青年、天涯流亡、隱遁地下、多國牢獄之災到重返故土成為⼈權戰⼠、風景畫家與政黨主席;黃晴美則以重視自由與平等的瑞典為家,追求自我實現,選擇做一個不被壓抑的女性。

三人不顧後果的刺殺行動為台灣的家人帶來什麼樣的政治壓力,也將是本片多所著墨之處,重現戒嚴時代對觸犯政治禁忌者施以連坐懲罰的時代氛圍。

一再被忽略的女性聲音,不論是黃晴美、吳清桂(鄭自才第二任妻子,已離異)、蘇月里(黃文雄弟媳)、劉璐娜(黃晴美忘年之交)、陳豐惠(黃晴美的母語運動夥伴)等,都將推動故事走向歷史學家所忽略的縫隙,呈現全然不同的風景,填補並柔化僵硬的英雄敘事。


風險與變數

  • 1‧咖啡兌換券使用規則: (1)於贊助備註中指定預計於台北、台中或高雄使用,兌換券使用期限至2022年8月31日,憑店家發票章始為有效之兌換券。 (2)憑此咖啡兌換券可換150元飲品,超過補差額,限飲品兌換。 (3)不得要求更換贈品、折換現金或找零。
  • 2‧出國風險與變數: 若全球疫情遲遲無法緩解,出國拍攝風險與成本太高,應變計畫將改為委託當地有合作默契的工作團隊協助拍攝訪問,取得所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