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平原曾是臺灣第二大水稻生產地”
關渡平原一望無際的水稻田,春季時綠浪搖曳,襯著背後觀音山、大屯山、七星山峰峰相連的山景,是臺北人獨有的美景。
很多人不相信臺北還有稻田,這個曾經是舒國治作家筆下的「何佳好之時代」雖無法復返,但慶幸關渡平原是臺北人可以追憶稻田的一個好秘境。
七月後綠浪轉為一片金黃,涼風吹來,隨之搖曳,空氣中的稻香伴隨著蛙鳴鳥叫...。
日治時期蓬萊米試種成功後,生產的米大量地銷往日本,那是臺北農業的輝煌時期!但在工業化來襲,臺北無法抵擋土地的開發以及時代的變遷。
雖然還保留著稻田,卻只是空殼罷了,很多因素讓當地地主不再耕種,田地委託專人代耕。稻田少了友善對待,還能奢望稻米有什麼價值呢?
目前當地僅有八仙六代園小智夫妻兩位青農自家耕種,並立志從事友善耕種,
但大環境對他們並不友善...
友善耕作的成本約為傳統作法的3~5倍,但是為了能保育土地,讓更多人知道友善耕作,在理想與現實的拉扯之中,他們還是一直堅持下去。
由於友善耕作不使用除草劑,除草需求爆增,人力不足的他們,需要一臺電動除草機來支撐守護的理念。
「童年裡的回憶,是傳承給孩子最踏實的禮物」
六代園主人,鄭亦真,回想起返鄉務農的歷程,一開始的初衷就是捨不得傳承五代的良田變成廢田,畢竟鄭家已在當地居住數百年了。
為了讓這份記憶能延續至第七代,他們當起了土地修復師。
將原本慣行農法的其中一甲地,轉型為不噴農藥,無毒友善的農地,漸漸地讓原本消失的生物回到田間、讓受侵蝕的土地獲得喘息的空間。
亦真也憶起童年的美好記憶,很希望孩子們也能享受大自然的樂趣.....
小智夫婦希望提供給民眾們一個好去處,讓爸媽們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親近自然。今年也舉辦了數場稻田運動會.....
於是,孩子們的笑聲再次迴盪在關渡平原。
「但是,很多消費者對臺北有生產稻米感到質疑,因此亦真決定與同樣關心八仙的自然步道協會合作,規劃主題性體驗,帶大家一起走進關渡平原。」
▲ 環境教育
按四季變化,用當季的條件去設計環教課程,讓民眾體驗稻米的插秧與收割、採收蔬菜等有趣農事體驗。
▲ 文史教育
曾經八仙不只有農業、也有漁業,這些舊時的生活經驗讓我們能一一去發掘。
▲ 河岸教育
為了拉近與河的距離,未來能讓民眾體驗遊河走讀、濕地探索、舢舨船遊河等活動。
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為宗旨」,打造和其他生物共存的友善農業。
因為這樣的環境,陸續地在田裡發現許多動物,鳥兒回來築巢了,田蚌、小蝦、螃蟹也在蓄水池中出現了。
「牠們或許想告訴我們,努力愛護土地的心力是不會白白浪費的。」
一起加入我們吧
● 感謝有您,不論您以下哪種方案支持計畫,我們會寄信邀請您9-10月中來參加「一穀作氣-同樂會」親身參與走讀活動 ●
我們一起攜手守護關渡平原,讓畝畝良田可以繼續承載大地生物,長長久久地作為台北的後盾。
讓我們的下一代,低頭就能親近土地,去感受關渡平原稻穀的溫度,以及延續長大後對故鄉的懷念。
■ 陳信良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 林崇傑 -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
■ 林淑英 - 自然步道協會榮譽理事長
■ 許立民 -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前局長
■ 許琬婷 - Powertex Asia 藝術總監
■ 陳建志 - 台灣永續聯盟理事長
:「為台北留下珍貴農業可食地景及生態,也是邁向國際田園城市的一步。」
■ 楊志彬 - 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秘書長
■ 謝昇佑 - 好食機創辦人
■ 蘇光正 - 台北市農會總幹事
■ 蘇慕容 -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
■ 農傳媒- https://agriharvest.tw/archives/41835
■ 台北旅遊網- https://www.travel.taipei/zh-tw/pictorial/article/24343
■ 聯合報- https://udn.com/news/story/6961/4684778
■惜食行善網https://www.cherishnlove.com/news-detail/id/1562/index/4
■ TVBS 十點不一樣- https://youtu.be/Q5d9rZUymYM
■八仙六代園
關渡平原上少數自耕農,近年致力推廣友善,發展小農品牌,加深消費者對在地人吃在地米的認同,並提供農耕體驗的園地。
■自然步道協會
一個以步道解說導覽來推廣環境、生態教育的團體,多年來參與河川關懷相關活動。2018年曾舉行「戀戀八仙圳-百人健行活動」。
■河川守護聯盟
長期關心全臺灣的河川生態的社團,具有豐富的環境教育經驗。熟悉基隆河對於當地發展持續關注。
■洪友崙先生
臺灣推動共同購買與社區經營的先驅,營造生產與購買的正向循環與永續環境資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