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

香港的民主自由已經破碎,我不是第一個受迫的香港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在銅鑼灣書店事件後,我可以選擇飄飄蕩蕩度過餘生,但我仍想把書店重開,我自年輕就進圖書業,看書是我的最愛,販書是我所能做的事,我相信書中的知識能帶我們探討現實的狀況,只有讀書,能讀懂「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

你說重開「銅鑼灣書店」,是否僅僅為了反抗大陸政權,反抗它用種種手段指使政商合作、黑警勾結,意圖將香港赤化,逼迫我們就範?

也許吧。

但,作為公共場作,一個正常社會,人人都能從該處(或圖書館),通過閱讀,得到他想要的學問——假使經營者愛閱讀,那就更好。那麼書店將不再是買賣之處,而是作家、經營者與讀者交流思想的平台。

我期望重開的,正是這種。

林榮基 19/8/18

攝於台北公館地下道 

中國築起了網路長城,監控人民的思想,如今,也百般嚴控創作、出版、販售書籍,到了畏懼一家小小書店的境地。

回想,我自30 歲進到中華書局做圖書代理,喜歡看書,也只會賣書,開書店成了我一輩子的營生,書乘載了文化,乘載了思想,不想也成了極權箝制自由的敵人。

這幾年,在香港,銅鑼灣書店不是唯一一家因書籍販售、出版而被迫終止營業的書店或出版商,在此之前有更多創作者因此受迫,身為出版商、書店、讀者,我們每一個人都與此息息相關,人民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閱讀自由,這些都是思想自由的重要部分,只要書還存在,我們就能繼續以書本對抗強權。

「我們以前就是賣書,跟破壞國家安全、破壞一國兩制有什麼關係?但現在我覺得,唯有讀書,提升一代人的文化素養,才有可能對抗獨裁政府,讓未來的人民自由。」

銅鑼灣書店的重新開業,有一原因是我感到台灣的景況也相當急迫,過去我與其他香港人,所看到的一切,都還有機會利用這個空間,講述給你們聽,我看了一輩子的書,也賣了一輩子的書,我會的,就是找書出來,持續用書作為思想交流的方式。銅鑼灣書店在香港做不到的事,或被禁止的事,將在自由的台灣,進行下去。

「有了文化,我們才能用不同的角度,更全面、深入理解很多事情,尤其是政治,而文化的基礎就是書。」

  • 進書

銅鑼灣書店過去 23 年以販售社會、政治、經濟、藝術、文學等書籍為主,這點不會因為地點而改變。眼下情勢,令人擔憂文化的斷裂會因為思想箝制,來的又快又急,因此過去店內占大半比例的香港、中國出版書,持續的引進更顯重要,作為一間有著香港文化根基的書店,必須運用在台灣的優勢,保留出版物的引進與輸出。

  • 交流與探討

過去我店內的書,多是我看過的,我在書裡能看到專制政權為什麼如此,能看到歷史的糾葛。曾經有次我和客人談歷史談了一個小時,回過頭看,聽我們講話的人已經站滿到店門口,這就是書店有意思的地方,能透過書促成交流與探討。

銅鑼灣書店在台灣,將能更完整、有效率的組織各種交流活動,連結港人與台灣朋友的交流,聚焦中港台情勢,為更多人能自這混沌中清醒,做一份努力。

  • 未來功能

香港局勢越來越險峻,不僅文化斷裂即將發生,港人何處去,更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在台灣或明或暗的角落,已有萬名港人在此棲身,我所能做的是站出來,提供場域做資源的連結。在書店,書是文化的乘載,書店作為守護文化的存在,也將以「人道」為根本,促成思想文化交流的民主價值,並扮演保存香港文化,連結在台港人互助網的角色。

  • 特色

過去「銅鑼灣書店」是香港標誌性的樓上書店之一,樓上書店是香港延續了五十餘年的特殊文化,它們在人流最多的觀光、商業黃金地段提供閱讀的自由。

如今,在台灣我的首選是在西門町重新開業,來台灣之後我到處看過,西門町比較像香港,而且除了台灣人之外,亞洲遊客也多,可以持續向他們販售書籍。

重開銅鑼灣書店的資金上由我一人難以達成,另有個人與團體單獨與我一起進行,則必須承擔更大的政治風險,我不想任何人因此終生驚懼,唯有群眾募資一途,邀請每一位珍惜自由民主的人們,一起成為書店精神意義上的「股東」,自此「銅鑼灣書店」是屬於自由台灣、自由香港所有。

募得的資金將作以下分配:

初期開店至少需籌得 280 萬- 60% 書店進書、25% 裝修、10% 前期租金資金、5%其他雜支應用。

超出部分將作為後續營運資金,主要用於交流活動辦理等。

這段時間,感謝台灣朋友引路,心中已有書店雛形,預計於募資成功後,洽談幾個合適的地點,預計半年內確定地點,開始籌備裝潢與進書等事宜,一切順利的話,期待明年年中前能正式開幕。

Risks and Challenges

  • 還請各位見諒我在時程安排上的寬疏,開立書店本身便非易事,加上我於臺灣一切從頭開始,更需時間好好籌謀。
  • 回饋項目金額顯示為台幣。另附上港幣、美金、人民幣換算金額供參考。
  • 創始會員卡若為海外人士贊助,會再與您聯繫寄書。台灣朋友,希望您都能在開店後來店裡親自挑選。
  • 海外寄送物品採平郵掛號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