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自北投唭哩岸的「唭哩岸石」從清代即被用為建材,建成台北城內外許多重要建築,像是台灣大學校門、台北監獄圍牆、台大醫院圍牆、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蘆洲李宅、新竹北埔姜阿新洋樓等。堅強厚實的石頭,堆疊起台北人溫暖光亮的記憶。曾經任重道遠的城牆石,有沒有灰飛煙滅以外的新生機?


唭哩岸石百年目光,凝視北台發展史

唭哩岸石在台北的古蹟建物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唭哩岸石」石英砂岩產自北投唭哩岸一帶,是台北盆地第二老地層木山層的沉積岩{註1}。岩體的抗酸耐火,成為台灣重工業時期煉鋼、玻璃與陶瓷產業重要的建爐材料。唭哩岸石,等於是陪伴著北台灣的建築與經濟發展一同起飛!

1970年代因產業轉移,且主要產地被徵收為陽明大學校地,唭哩岸石停止開採,此後需要石材的人,便只能從禁採前的庫存,或是被拆除的老屋殘塊裡尋求。

老石遭拋棄,他山之石修古蹟

城裡的樓越築越高,石屋舊牆老得彷彿不合時宜,紛紛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唭哩岸」是平埔族語「海岸與海灣」之意,在洪荒時代與遠古生物優游,供貝類寄生,再經過百萬年堆積,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片沃腴之地。

石頭的面貌透露著前世今生:芥黃、珊瑚紅、鼠灰、茶色等陳色,也許是礦物鏽染或浮游生物寄生而成;沈積的紋理彷彿是平靜水流的紋身;石面上斜斜的下雨紋路,是打石師傅擊打的痕跡。靜靜端倪,石頭一點也不平凡了,靜謐而饒富美感。

然老屋拆除大多未有妥善的保存機制,老邁的唭哩岸石在老屋被拆除的當下,只被視為建築廢棄物。但另一方面,當有時代意義的建築需要修復時,卻無從取得石材。只得使用外來的冒牌貨,外觀失去原味。歷史建物就此失去了歷史原本的面貌與紋理。「百年石材變廢材,修古蹟去痕跡」的現象,實在令人惋惜。

還石頭一個歸宿,喚醒臺北沈睡記憶

清代台北城牆石來源之一的唭哩岸石, 日本時代雖拆除城牆,卻廣泛利用轉為興建公共建設{註2}。當時再善用的作法,足堪借鏡。

唭哩岸文化工作室 x 唭投郎」自2015年開始進行唭哩岸石的教育推廣,並搶救可利用的唭哩岸石,爭取石材現地保存。在超過百場的導覽活動,成功媒合中正高中、石牌國小、立農國小、吉利幼兒園,一同關注並投入實質保護唭哩岸石的行動。

  • 註1:狹義的來說,是指產自北投唭哩岸一帶的石英砂岩,屬於木山層的沉積岩。唭哩岸山、奇岩山與鄰近的丹鳳山皆有開採,但當地人並不另稱呼,一律稱其為「唭哩岸石」。
  • 註2:台北現有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中,多以臺北城牆拆除下來的「唭哩岸石」興建,如:撫臺街洋樓、濟南教會與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等;此外,也有以滬尾砲臺、迪化街屋、艋舺剝皮寮、芝山岩隘門與淡水紅樓等,以其為建材的說法。在歷來調查研究中,被稱為「唭哩岸石」的應用,若就石質而言並不全生產自唭哩岸。同為木山層的大直、內湖、唭哩岸或大武崙等的所產的石英砂岩,在紋理、色澤與質地上相當接近,外行難以辨別。石匠師的打石呈現斜雨紋的「手路」,也被認為是唭哩岸石。直至1970年代停採以前,唭哩岸石是「台灣北部砂岩」的代名詞,人們對於它的廣泛認同成為一種集體記憶的品牌。
  • 資料來源:《從台灣產業發展脈絡重構唭哩岸石之美》吳瑞真 、陳柏志 、張和強 



接下來,我們想效法台南文資建材銀行,成立「唭哩岸石銀行」,有系統地搶收、整理唭哩岸石,建立永續的石循環,愛石惜石,並針對石材特性媒合可以再利用的管道,例如:古蹟修護、藝術創作、體驗教育與文創開發,讓老石頭再加值!

廢石不廢,銀行加值

唭哩岸石產業曾明亮輝煌,也許不是把房子蓋回來就好,而能還原屋牆、門柱、花壇等建物原本的紋理與觸覺。人們曾在此落腳生根百餘年,開發與效率至上的時代,不該因產業更迭,徒留子孫變味的景象,將聚落的生活痕跡一捻而熄。

推倒一間傳統平房僅需十分鐘,若不把建材視為珍貴的資源,台北的記憶將崩解成碎石砂粒,作為廢料在無名土地消散煙滅。

唭哩岸石禁採後難以在市場中取得,若能保存後再利用,從確定將拆除的公/私有建築中取得舊石材,讓其在市場上流通,對建築界或文化界而言,都開啟了讓唭哩岸石再現風華的契機!

建置全台第一個「唭哩岸石資源銀行」

基本的「銀行」概念,就是將現有的財富「儲蓄」起來,未來需要的時候能被「提」出來使用。此概念將解決幾個目前就已浮現的課題:

1. 古蹟或歷史建物修護時將有原物料可以取得,能夠修舊如舊。

2. 再造歷史現場的種種痕跡都有教育意義,不應該以「山寨」作法虛應,用原工法及原物料,盡量還原真實樣貌。

3. 自然資源是大地血肉,本就不應該隨意浪費,再從產生更多碳足跡的外地取得建材。「舊建材再利用」符合節能減碳的觀念,

4. 拋磚引玉,推動台北市成立「文化資產建材銀行」,未來連木料、花磚、TR磚等,都能有專責的單位負責管理與應用。

5. 持續推廣教育與體驗活動,讓大眾認識實質蘊含台北城市記憶的唭哩岸石,塑造「台北厝」的文化印象。

6. 協助石材能被「提出」使用,在各種面向實質善用與流通唭哩岸石。


初期計畫(約1~2年):以搶救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唭哩岸石響鳴第一槍,並透過教育與文化活動,推廣唭哩岸石能被妥善保存,並有再利用的可能性。

中期計畫(約2~3年):實質保存唭哩岸石材,獲得大眾認同,持續協助通報石材來源與提出再利用計畫。同步規劃設計相關的參與活動與文創商品,讓唭哩岸石銀行能有自營的能力,永續發展。

長期計畫(約3~5年):成立專責單位,配合相關的法令明定保存與再利用的方式,媒合唭哩岸石來源與再利用計畫。引進專業人才,讓唭哩岸石的相關技藝也能延續,確保再利用的方式能被持續運作。


唭哩岸文化工作室成立以來,皆以非營利志工模式運作,由負責人個人收入支持開銷,或以小型政府補助專案進行推廣活動。經費上未有固定挹注,也尚未建立商業模式。


本募資案前期已投注大量時間與人力成本,未來募資金額將實際應用於「唭哩岸石銀行」開展的第一階段:

1. 石材拆搬監工與專業分類:石屋拆除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非常多的細節,以防施工時造成石材毀損,也須明確指示配合廠商操作方式、尺寸及數量清點、初步與細目分類等。

2. 石材再利用計畫:彙整相關法律及公私部門資源,研擬唭哩岸石再利用的相關計畫,讓石材能被重生善用。

3. 教育推廣:進入士林及北投區中與唭哩岸石文化有關連的中小學,進行唭哩岸石文史介紹、打石技藝示範與體驗,預計進行10場。

4. 回饋品製成:回饋參與本次募資的朋友,製作精美的輸出品。



首先邀請您投入『唭哩岸石銀行』建置的第一步,今年的目標是一同搶救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老屋建材,並推動『石留在地』的再利用計畫。

過程中需要許多時間跟人力成本支撐,並做專業的分類,同時擬定後續的再利用計畫,思考如何讓更多的人認識這樣的重要文化資產,如我們盡心致力的校園教育推廣,這一步一步,都需要您一起與我們共同完成!

要如何參與我們呢?

1. 「實質認養唭哩岸石」贊助千元以上,投資未來與唭哩岸石建築相關的古蹟或歷史建物。您將獲得石材履歷,可以查知您認養的唭哩岸石來自何處?未來被應用到哪一個地方去!

2.「小額不拘匯砂成石」三百元以上即可參與我們的行動!也將獲得別出心裁的回饋品,幫助您更加了解唭哩岸石。

3.「實地走讀探索價值」若想對唭哩岸石產業有更深入的了解,為您規劃專場導覽,甚至體驗打石技藝!

4.「分享推廣就是支持」我們的目標很簡單,愈多人了解、愈多人參與,因此您的分享與推廣對我們而言,也是非常珍貴的支持方式。未來推出新計畫時,也希望招攬大家的目光,讓唭哩岸石的文化之光更加閃亮。


開發.老厝中的唭哩岸石何處去?

今年3月,熱心的市議員透過社區發展協會向我們通報,於北投區建民里有一唭哩岸石屋即將拆除,在會勘後發現社區中大量百年古厝以唭哩岸石為建材。

於是,我們主動發起了公私部門協作、招募志工進行大規模普查,並期以「群眾募資」模式促成「唭哩岸石銀行」的初步短期試行任務,希望藉北投士林科技園區一帶(含洲美及軟橋社區)即將拆除的石屋,進行石材保存與再利用的實際執行示範。目前初估15處可以保存石材的總體積約4,930立方公尺。

現實的挑戰接踵而來!不論是彙整唭哩岸石建築地點、發現即將被拆除的石牆石屋、拆除前與所有權人的溝通、拆除當下的工法研討、防止施工單位誤拆、尋找保存石材的適當場所、石材分類的專業知識、再利用計畫的審核與研商等,我們都願意搭建民間與公部門協作的溝通橋樑,設法為唭哩岸石的保存與再利用找到最好的解藥良方。

文資保存是條漫漫長路,或現在的科技園區、或未來的社子島,甚至雙北市裡所有需要伸出援手的唭哩岸石屋,我們都將義不容辭的站到第一線,但也更需要您實際參與的行動,誠懇邀請您持續響應。我們將一同創造真正進步、有文化、懂珍惜、有熱忱的台北新歷史!

  • 2018年3月,地方民代通報北投區建民里有一唭哩岸石屋即將被拆除。
  • 2018年5月,向文化局初提,協助尋找地方存放唭哩岸石。
  • 2018年6月起,期以「群眾募資」模式促成「唭哩岸石銀行」的初步試行任務,藉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即將拆除的石屋,進行石材保存與再利用的實際執行示範。
  • 2018年7月11日,建民里會勘,發現唭哩岸石屋不只一間,希望從園區視野做保存,也再一次向文化局反應請求協助!
  • 2018年7月25日,文化局召開協調會議,暫停拆除,讓工作室到社區進行普查,提供參考資料給相關單位。
  • 2018年7月26日,透過網路社群發佈「搶救唭哩岸石!」資訊,募得超過20位的志工。
  • 2018年7月28與29日,志工32人次,為期兩天針對46公頃的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進行唭哩岸石普查
  • 2018年8月9日,中正高中石材存放場地會勘。
  • 2018年8月24日,地政局召開協調會議,討論後續相關事宜。
  • 2018年8月29日,水利處召開第一次會勘,與打石師傅討論拆除工法。
  • 2018年9月3日,水利處召開第二次會勘,確認15處唭哩岸石須保留。
  • 2018年9月11日,水利處召開第三次會勘,確認編號R13處將作為民眾參與及打石師傅示範之場域。
  • 2018年9月19日,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召開會議,確認石材將存放於園區工務所旁。
  • 2018年10月12日,由工作室召開,針對10月15日民眾參與活動辦理行前工作說明與協調會議。
  • 2018年10月15日,舉辦「石留軟橋.記憶永存」中正高中師生參與保存唭哩岸石行動,保留編號R13處卸除之石材於中正高中校園內。
  • 2018年11月15日,拆除編號R08處唭哩岸石牆。


相關媒體報導:


楊燁老師 推薦完整原文連結凌宗魁老師 推薦完整原文連結謝國清校長 推薦完整原文連結北投說書人 推薦完整原文連結地方賊 推薦完整原文連結
楊志彬秘書長 推薦完整原文連結林承毅老師 推薦完整原文連結鍾博偉 推薦完整原文連結




唭哩岸文化工作室 x 唭投郎:以救石為己任

唭哩岸文化工作室成立於2014年,希望透過唭哩岸在地深厚的歷史人文背景,經由文化藝術的轉化,引起在地民眾的興趣與共鳴,進而關心日常生活環境裡,種種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公共議題。2017年更辦理在地文化人才培訓,共有11位學員順利結業成為「唭投郎」,一同關注唭哩岸文化,透過人文藝術、故事紀錄、分享共創與社區營造,進行相關議題的推廣與執行,近年主要推動唭哩岸石之文化資產保存

Risks and Challenges

  • 以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為例,最後共決定保留來自15處之唭哩岸石材,但由於配合園區工程,導致拆遷期程漫長,無法明確訂出全數完成日期。
  • 同一時間台北地區仍有多數老厝即將面臨拆除,本專案不一定僅以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石材為保存對象,也接受私有財產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