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自然的天然染劑

 植物染即是採用植物的根、莖、夜、果實、果皮、花、幹材等為染材,取他的 汁液來染麻、葛、絲、皮、毛、棉等天然纖維。 發現植物可以染色應該是從煎煮藥材開始,由於衣物一旦沾上藥草汁液,就會變 成色漬,從此而發掘植物的汁液可以做成染料, 於是開始尋找試染,取各種有色花草、有色根莖,樹皮來萃取染液。   植物體內本來就有許多色素,只是大部分的色素容易分解、消失,只有能耐久 不易被氧化的植物色素,才能做為染料。

台灣植物染的文化

在漢人還沒移進台灣島之前,島上已有各種部落生活期間,各族都有類似的染 織法,完全不受中國影響,且發展出原始獨特的染織技巧。

 臺灣藍染產業起自17世紀末,山藍、木藍植物是先民蓽路藍縷開發 臺灣時期的重要經濟作物,「菁礐」、「菁寮」的舊地名是先民胼手胝 足「打藍製靛」的舊跡。

  原住民利用本土特產的薯榔、山藍、九芎染紅、藍、黑等三主色,尤其是薯榔的 運用最多。藍草蘊涵不可思議的「藍靛素」成分,去蕪存菁奧妙轉化的藍靛色澤令人驚豔,點滴的染料都是珍貴的自然之賜、草 木之情,同時反映出「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的真髓與風貌。  

  早期臺灣生產的藍靛染料在各地老城古鎮形成繁華染房市集,老鎮的「染坊樓」、閩客族群的「青布藍衫」服飾,以及已成為石座的元寶形「碾布石」,充滿人文自然氣息,是臺灣傳統工藝產業容顏與重要文化資產。

我們的募資目的

  • 喚醒台灣天然染布的文化    

根據顏水龍於1943年(昭和18年)在《民俗臺灣》雜誌,以工房 圖譜為主題發表「染房」一文,描述正在衰退的天然染料種類,以及台南舊協泉昌染房的藍染作業     情形。

  2001年起至2010年的目前為止,工藝所每年編列經費,規劃辦理藍染工藝人才的長期培訓計畫。


                                       (影片出自於 TVBS優選頻道)

  透過藍草製靛的田野實習, 各學員更獲得完整的上中下游技術,充分體驗藍靛色素的奧妙獨特,尤其深深了解臺灣珍貴的藍染文化容顏,得到許多啟發認同,成 為各工藝社區的藍染種子人才。

                                    (圖片出自: 工藝所) 

  • 以植物最為染劑,落實廢物回收

  在我們生活周遭有許許多多的可以萃取顏色的染材,當修剪庭院時剪下的枝 葉、樹皮就有現成的染料。

  撥下來的洋蔥皮、栗子殼,甚至是過期的茶葉也能再利用。台灣的資源豐富,在野外也有不少素材, 如公園裡的樟樹、榕樹,荒地裡大量的芒草,都是不錯的染材。

我們的做法與流程

   將染材放入鍋子裡煮之前,要先將染材切成小段,枝幹、樹皮約減成 1~2 公分, 葉片約 2~3 公分,較粗的枝幹則是切成小塊後再銷成薄片。使用乾燥過的染材須要先浸泡 3~4 個小時以上再開始煮,煮開後要再以中小火繼續煮一段時間,樹枝、根、果實等約煮一小時左右, 花、草、葉等約煮 20~30 分鐘。   染料和水的補重約為一比七左右,如果想要較深的顏色,水可以加少一點。可重複取多次染液,樹皮、根等可取 4~6 次,枝幹可取 6~8 次,葉片、花等可取 2~4 次。

經費使用分配&時程

我們的募資資金為 11000元 


  • 其中0.08%為平台費用
  • 56%為材料、運費成本
  • 43%為人事成本

回饋商品

回饋商品 500元 |  創意碗墊布 1入 

回饋商品 500元 |  創意碗墊布 1入 

回饋商品 500元 |  創意碗墊布 1入 

回饋商品 1200元 |  創意碗墊布 4入  

回饋商品 1300元 |  植物染碗墊布 1入 


Risks and Challenges

  • 感謝各位贊助者,回饋商品將在7月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