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ポーターのみコメント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実行者へ問い合わせ
張哲銘 11年前

請問什麼時候可以領書?

張哲銘 11年前

請問什麼時候可以領書?

LFYmetro 11年前

「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人,看見我們所想的事情,看見這五(六)年來辛苦累積出的一點點結晶...」
我則想看到這一屆的同學為自己的作品集盡更多集體的努力、想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作品集對你們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印製?如果「作者群」(也就是各位畢業設計的作者、畢業班的同學們)都不在意這本作品集是否能被印製與發行,在這個贊助專案的頁面沒有更多行動,那我也找不到為何該成為贊助對象,因為現實地說,我其實完全不需要保留各位的畢業設計作品集。

Bowen Yang

我們會想個方式,使得每位同學都來陳述這個問題:
作品集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印製?

謝謝老師的提問

LFYmetro 11年前

1.畢業班同學們是否也具體表達對自己作品集的印製行動該有的支持?每一位都應該回來贊助(認購)一本或以上吧?
2.出版物與讀者的關係為何?如果沒有關係,就沒有讀者,因而不需要有出版物。請問目前各位已經編好的作品集,除了畢業同學自己之外,還有誰會是「有關係」的讀者?
3.如果上述的閱讀關係或閱讀需求不存在,這樣的贊助案,就成為一種情感訴求而已。情感訴求的對象是誰?是否能感動他們而願意贊助?是東海師生嗎?是東海畢業的學長嗎?如果是這樣的循環,請問這個專案能先感動未來即將要做畢業設計的學弟妹嗎?他們是否願意做每人一冊的400元的認購?
4.身為曾在東海任教的老師,我很願意在情感的促使下,認購一冊,可是如果連上述第三點的對象,尤其是學弟妹們也都沒有任何一位願意在這個專案中開始進行認購,我覺得訴求師長,不見正確或應該的首要目標。
5.知道發起者博文是承擔責任而進行此事,但如果沒有看到你們這一屆的同學有一種願意共同承擔的行為與表現,那我連想認購的那一冊,都不是很想贊助。

不好意思,辛苦博文了!但是我很希望得到上述內容的答案。

芳怡老師2012/12/13

Bowen Yang

感謝林老師如此深刻的提問
以下是以我簡略的回覆

1.今年的狀況我們是“不會贈與作品集”給每位同學。因此同學需要作品集收藏以及贈送都“必須自行購買”購買數量也是自行決定,而我們共同默契是每人最少買三本。

2.過往的作品集定位都在於收藏,銷售對象也是建築界的小圈圈。其實我這次嘗試想突破的事情,是希望增加另外的客戶群:1.設計相關, 2.喜好設計的非設計文人。

3.觀看台灣設計學院的出版品,其定位都在於個人紀念。而這樣的定位並不是被設計出來的,而是學生的能力,大概只能做到這樣子了。所以他的客群自然就不大

所以在通路上嘗試了一些改變,使用募資平台便是學術設計圈作品集出版的創舉,同時也驗證我們的產品,有多少非設計人有興趣。而這個結果將會是出版階段的重要指標。

4. 一個好的商品應該能在市場機制下存活下來。
若每次學生事物都得仰賴學長姐們的情感贊助,而卻忽略市場的運作模式。對同學來說每次的作品集(或是其他事物)都在原地踏步,我們也會因此懶散!
而會收藏我們作品的對象,也不會被拉到非設計領域的人。

因此超越感情的訴求,便是我希望能突破的事情。現在全部贊助款項使用於這個募資平台,便是驗證我們自己最好的方式。

5.這個問題我想應該由2012畢業班的同學們用自己的行動來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