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考古:穿越或重現
由仿古技術與文化理解,用懷古精神,再現歷史中的某刻、某種情懷,藉此考究、提倡、保存那些漸漸被遺忘的時光。
就像為一部老電影為一個舊時代註解,實驗考古追尋著歷史中那些值得紀念的人、事、物,追尋時空錯落的懷想與盪氣迴腸的氛圍。
不是穿越,更勝穿越。嘗試在歷史的緬懷中,建構自己當今的樣貌,保存即將消逝的記憶和文化。
1926年4月26日從福建來的帆船開進台南運河。
台南港的歷史背景:海岸與船帆的記憶
三、四百年前,一艘艘帆船從唐山過台灣,帶來了貨,也帶來了人。
一直到清朝,雖實施海禁,但商貿帆船還是從鹿耳門進入,渡過台江內海在府城的五條各港口上岸。
台南港造就府城多年的風華,同時也是福建廈門沙坡尾的對渡港。
1949兩岸分治,海峽航運中斷,帆船再也沒有來過台灣。
航渡計畫內容:唐山過台灣
海,是百年前台南的記憶。
而船和船上的人呢?
舊時的心境、先民的勇氣、當時的技術是否有幸被書寫、被刻記?
有群人想從廈門沙波尾揚帆,用仿古當年,全長約六米的小木船,沿著古代航路,全程只靠風力,航渡到台南安平港。
藉著重現當年,用這近乎儀式的虔誠,期許喚醒那留在我們血液裡冒險、犯難、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的精神。
1926年5月大批福建帆船停在運河碼頭邊裝解貨物。(地點:今環河街近民生路段,原台南海關前)
有關南台II號
2017年3月龍海古月港整修航訓出發到沙坡尾。
有關沙波尾
清代台灣府城與廈門對渡的港口是沙坡尾,今天港口猶存。
2016年5月為了延續船的記憶及海峽兩岸的歷史關係,台南市文化協會和沙坡尾的朋友們決定將南台II號開往台南,航渡台灣海峽,在台南運河出現帆影。
南台II號航渡台灣
2017年3月13日向交通部提出申請,航港局共會參20個單位之後,同意本項航渡計畫。
延續唐山過台灣的航路
2017年3月南台II號龍海古月港整修航訓出發到沙坡尾。
2017年3月13日向交通部提出申請,航港局共會參20個單位之後,4月17日發函同意本項航渡計畫。
2017年4月17日南台II號在廈門沙坡尾待航,準備航渡台灣海峽。
預計2017年5月出航
歷史意義與研究貢獻
南台II號仿古帆船即將抵航。為此一活動,台南市文化協會將拍攝紀錄片,並在船隻入台後航行台南運河,重現七十年前的帆影,在岸上辦理座談會,說明此一活動的過程,希望兩岸致力保存有關航海的傳統文化,包括載具及技術。活動結束後南台II號預定將捐贈給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未來辦理展示或展覽活動用途。
活動募資:讓回憶揚帆
我們的紀錄片期望能做到最好,在拍攝、剪輯、後製、美術設計與音樂處理,都交由專業人員製作,募款經費全數投入拍攝影片、人事開銷與器材費用。款項若有超出目標,則以特映、免費播映等方式回饋撥出。
紀錄片導演:張華,南洋華人歷史紀錄片《下南洋》第二集導演。
航渡計畫成員
航渡計畫總策劃人:鄭道聰
重要經歷:
1994年延平街保存事件
1995年台南公會堂保護運動
1996年台南運河懷舊七十年活動
1999年地方志與鄉土史編纂研習營計畫
1999年台南市神農街空間再造計畫
2000年至2002年永續台灣就業工程
2005年至2008年台南市古蹟寺廟古物調查記錄計畫
2009年至2014年台南地方文化館計畫
2015年沙坡尾社區總體營造輔導計畫
2016年廈門中華街道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2016年泉州南安市豐州古鎮歷史保存工作
航渡計畫主持人:許路
許路老師,被形容為「一個嘗試以刀鑿為攻、通繩墨之訣的海洋歷史與文化學者」。T恤上印著「福龍中國帆船」字樣;想和他聊海洋的故事,只見他慢條斯理地說:「別以為很浪漫;其實,海,是最無情的!」提到海洋考古,大概很少人不知道許路的。事實上,2000年開始,許路進入中國海洋歷史與海洋文化研究領域,先後發起並主持福建海岸線踏勘、福建沿海傳統造船地田野調查、法屬波利尼西亞大溪地自由號尋根之路中國站航海活動、南台II號小型中式帆船過臺灣實驗考古、沙坡尾文史調查與社區營造等多專案。
2006年,許路發起創立福建省福龍中國帆船發展中心,作為海洋考古與中國帆船技術史獨立研究機構,通過對中國傳統航海技術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復原,保護和展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2008年「太平公主號」復原帆船成功橫渡太平洋,成為半個世紀以來唯一在海外再現的中國傳統帆船,被譽為是一座中國海洋文化遺產的浮動博物館,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南台II號」橫渡黑水溝計畫,在許路的號召下,將國內帆船領域的好手全都聚集在一塊了。
人物介紹(許路、王鐵男、陳朝遠、王楊、何爾丹)資料摘自:https://www.meipian.cn/i3sx5ba?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採訪者:施沛琳/台南人/台南女中/政治大學新聞系/北藝大藝研所/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漳州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航渡計畫船長:王鐵男
銀絲稍許、掛著小胡的「烙鐵」,是「南台II號」船長。也許,烙鐵身上有關海的基因太多,他與海洋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事先作了功課,對烙鐵的航海夢稍有所瞭解。儘管當時他駕著「廈門號」環球世界一周之後,他的故事被許多人知道,「但他卻說:『那些講的都是片斷咧,故事多得說不完呢!』」
高中時從老家西安到廈門旅行,烙鐵首次看到海。「那感覺多震撼!」隨後,因緣際會,他落戶廈門,開了一家五金廠。生性愛冒險,與海為伍成了烙鐵一生志業。積極參與各項戶外運動,成為戶外活動指導員,曾經帶著帳篷與鍋碗瓢盆,參與汶川地震救援工作。
「海上活動是戶外運動的高端與極限,玩航海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此,「下海」成了烙鐵的目標。行船的日子,有浪漫有美麗,當然風險也隨之。
「你能想像,船與上百頭海豚交錯的情景嗎?那每只海豚身長都跟船差不多大!」他也看過海平面上升起美麗的星星,還有上弦月因光線折射而產生出如同金色帆船形狀,以及三條彩虹同時出現的情景。
由於行駛中的帆船一直處於晃動狀態,加上多數是在黑暗中,無法將那些海上美景拍攝下來,然而,至今,美景始終烙印在烙鐵的腦海裡。
最糟糕的海象,是在南緯50至55度的西風帶,大約在紐西蘭至智利之間約五千海浬;氣溫攝氏5度,每週有5天吹著50節的風,浪高10米,他們在很惡劣的情況下跑了34天。當他們經過合恩角時,水流速度很快,整天就在去除進到船艙的海水。
他們第一次沿著地球的地理形狀繞行一周、第一次穿越被稱為「魔鬼角」的合恩角、第一次穿越南緯55度咆哮的西風帶。這樣的經驗,對於「南台II號」即將橫渡的台海「黑水溝」來說,烙鐵是胸有成竹的。
「南台II號」已經講了兩年,身為船長,烙鐵說,他的任務就是平安地把船開過去就好,他並沒有想太多的問題。
尤其,他曾駕現代帆船跑過三四趟橫渡一百三十海浬左右的臺灣海峽,對海況有一定的瞭解。當然,仿古帆船的抗風性比起現代帆船稍弱些,烙鐵也承認須密切關心海象發展。
航渡計畫船員水手:陳朝遠、王楊、何爾丹
「南台II號」另有三位船員:陳朝遠、王楊、何爾丹(簡單)。來自鼓浪嶼的陳朝遠是廈門沙坡尾不輟舊物館館主;上世紀90年代,他漂洋過海去新加坡求學,「當離開故土時,才會特別懷念家鄉。一句鄉音、一方舊物都能讓我感懷。」收藏了兩千多件閩南民俗老物件,並以保護發掘本土文化的使命感,支撐著他的舊物館。
由於充滿對海洋的熱情,在許路的號召下,陳朝遠加入「南台II號」,同時負責該船風帆薯莨制染任務。
已完成航訓,在沙坡尾待航,等待南風,準備航渡台灣海峽。
回饋品項
明信片組(一組5張)
磁鐵開瓶器
紀念布袋:航海者簽名(隨機)
赤崁風情 乘風破浪 背面:航海者簽名
紀念T-shirt
筆記書(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