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鄭秉泓:深度剖析楊德昌創作的精彩「紙上紀錄片」

文/鄭秉泓


《再見楊德昌》不是華文出版界唯一一本楊德昌專書,但絕對是非常具有份量的一本。


在台灣,要當楊德昌的影迷,是一件頗為辛苦的事。《一一》未曾正式公映,《青梅竹馬》近年只在已經熄燈的新北市電影節放映過,《獨立時代》、《麻將》也不好找。楊德昌畢生只拍了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四分之一指的是合集電影《光陰的故事》其中一段〈指望〉),卻有多達半數作品,年輕一輩影迷一旦錯過影展放映機會,就只能透過網路上支離破碎的影像聞個香意思意思。


2007年6月29日,楊德昌因結腸癌病逝洛杉磯,至今即將屆滿九年。2015年,《海灘的一天》數位修復版在金馬影展放映,2016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數位修復版發行了美版藍光,對岸網媒紙媒大幅製作專題、刊登重磅影評,卻未見台灣媒體有太多報導。台灣人寫的楊德昌專書、台灣人拍的楊德昌紀錄片,在楊德昌生前就屈指可數,楊德昌過世以後,除了台北電影節在2008年放映過的紀錄片〈再見。楊德昌〉(蕭菊貞執導)之外,就是王昀燕在2012年(適逢台灣新電影三十周年、楊德昌逝世五周年)出版的《再見楊德昌》。


我喜歡把《再見楊德昌》這本訪談記事看成一部紀錄片,一部沒有機會在楊德昌生前訪問到他,楊德昌卻無所不在,所有檔案影像都與楊德昌及他的電影相關,所有受訪者或是他新電影時期親密戰友、或是不同階段的工作夥伴及合作演員,既談楊德昌其人其事,也爬梳台灣新電影的起落,從製片、編劇、聲音、剪接、攝影、表演等多重視角深度剖析楊德昌創作的精彩「紙上紀錄片」。


認識王昀燕八年,在她還很菜初當編輯(《台灣製造2008電影備忘錄》)的時候,電話中我曾經很不客氣嗆過她。2012年,她憑著一股傻勁催生《再見楊德昌》,無論文字採訪、裝幀設計還是行銷規劃,都已經展現出一本「大書」的氣勢與質感,她就像《海灘的一天》的佳莉那樣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優秀作者、編輯了。2014年,出版社「時周文化」結束營運,王昀燕在網路上發起搶救庫存運動,為750本庫存找到書主而免於銷毀的命運,沒想到這還不是《再見楊德昌》的句點,2016年,她專訪詹宏志和陳湘琪,完成共計三萬餘字新增內容,以全新設計推出《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如果2012年的《再見楊德昌》是台灣難得的「紙上紀錄片」,那2016年的典藏增修版自然是更為貫徹作者意志的「完整版」了,而且這回居然不靠出版社,而是採取「獨立出版」的方式。


陳湘琪在訪談中是這麼形容楊德昌的:「他有一種絕對,一種固執,和一種堅持。」這句話幾乎讓我熱淚盈眶。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要完成嘔心瀝血的作品,靠的就是絕對、固執、堅持;然而我相信,要完成一本深入偉大藝術家創作心靈的訪談集,也需要這樣的絕對、固執、還有堅持。《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的獨立出版募資計畫,此刻如火如荼進行中。這項計畫,即將於楊德昌逝世屆滿九周年前夕結束,衷心祝福這個募資計畫能夠順利達標。



原文網址:

再見楊德昌:典藏增修版募資計畫

http://www.inmovie.com.tw/Web/Essay_college/C3C4E31C97B77AB77805F98D9314E7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