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部電影首映募款是有的,
為一部紀錄片的戲院放映集資是有的,
為唱片更好的製作品質募款也是有的,
但為一本已經出版的訪談書集資真的就少見了。
這種人一定很偏執,一定是個完美主義者。
作者希望能有65萬來讓這個計劃成真!
坦白說難度很高,但你總得一試。
因為楊德昌導演值得。
藉著這樣紮實綿密的訪談,
我們得以近身一窺這個導演為什麼可以只憑七部半的作品,
就可以擠身大師殿堂,
很了不起不是嗎?
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台灣電影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請來支持這個計劃吧。
我也會是小小的其中之一,加油!」──陳曉東(剪接師)
「請大家支持這個重要的出版計畫,我們需要更多、更完備的訪談,為了台灣新電影的未來,為了支持更多像小燕這樣的自由寫作者!」──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楊德昌是我最喜歡的台灣導演,而這本書實在是難得的紀實。」──龔書章(交大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絕對是近年來有關楊德昌最重要的一本書,甚至超越了一本書,十八個鉅細靡遺的訪談像是把楊德昌的『記憶』檔案化了一般。而且訪談輕鬆、有趣、好讀,既向前映照了台灣新電影又向後銜接當代電影。我已經用肉體支持了,大家就快點用金錢支持吧!」──葉奕頡(電影系學生)
「《再見楊德昌》這本書在好多時刻陪伴著我。
杜篤之師傅來清大座談前,為了準備主持我猛K裡面杜師傅那篇訪談;想了解台灣電影又吞不下太多文字時,我隨性跳著翻閱裡面流暢實在的相關整理;看了影響雜誌第16期關於《牯嶺街》拍攝紀事,我又飢渴地拿出來照映已知和未覺;看完王耿瑜的《光陰的故事》後,我重看柯一正那篇訪談;策劃黃文英老師展覽時,讀的是美術兼製片的余為彥那篇,著實給我莫大鼓勵。
作者年紀應該與我相仿或更年輕(汗),真的深感佩服,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如今要出增修版了!推薦朋友們透過募資平台預購。」──陳若怡(藝術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