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陳孝彥Allen
- 我在去年11月剛滿18歲,現階段我是與臺北市教育局合作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
- 去年受國際扶輪Sponsored前往俄羅斯參與青少年交換計畫一年
這陣子,我受到了臺灣世界聯合學院的理事會提名,將前往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讀國際大學預科文憑(IB)
努力爭取獎學金後,還需要新台幣20萬元整
今年九月起,我將成為位於巴爾半幹島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世界聯合學院(UWC)的首位台灣學生,接受為期兩年的國際大學預科教育(IB)。透過臺灣UWC的理事會,我得到兩年學費約55%之獎學金贊助,剩下的50萬新台幣必須自籌。家人可以提供我兩年30萬元加上生活費的支助,剩下的20萬與機票約5萬元,必須要靠我自己努力籌湊。透過一些打工的機會,我目前已存了約五萬元新台幣!希望能夠透過FlyingV,募得其餘的學費。
「代表臺灣,
「舉辦教育分享會,把希望帶給臺灣中學生: 一直以來我們臺灣的學生比較不敢勇於追夢,
學習動機:目前臺灣年輕人的「國際視野」,多指向美國西歐日韓,我希望能夠前進東歐巴爾幹三不管地帶,認識、了解當地非主流的弱勢文化族群,以及提升我的學術能力,將來把我對世界的眼見耳聞帶回臺灣,幫助臺灣進步。
(凡贊助新台幣兩千以上的朋友,將會收到我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報導以及學習進度(Email))
世界聯合學院 波士尼亞分校(UWC Mostar)
世界聯合學院:推動世界和平的橋梁
UWC即世界聯合學院,創立於1962年二戰後的歐洲,發起人是德國教育學家Kurt Hahn。二戰後,他意識到世界和平的一條道路就是讓不同國家地區、不同宗教、不同階層有領導潛力的學生在16-19歲這個價值觀形成的時期在一起生活、學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這是減少未來衝突的最好方法。
學生通過在UWC學習的兩年中,將學會理解和欣賞包括自身文化在內的所有文化,並且能夠擁抱彼此間的差異,同時學會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何為自己的社區做出積極的貢獻,成為一個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真正的世界公民。
UWC的學生來自152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每所UWC學院平均有250名年齡16-19歲的學生。他們是來自80多個國家的學生代表,以體現世界的多樣性。(現階段我已經知道我未來的同學有來自烏克蘭、克羅埃西亞、挪威、芬蘭、波蘭、尼泊爾、印度、土耳其、英國、美國等等......)
UWC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學生。他們來自各國各階層和各種不同的宗教背景。你的同學可能是印度鑽石大王和各國政要的孩子,但同時也可能是敘利亞難民和中國農村貧困學子。學校把不同背景的學生放在一塊,讓他們共同生活兩年,讓大家更理解對方,包容對方的差異從而體現UWC的宗旨,就是把教育作為一種動力,用來團結不同人群、民族和文化,以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各國學生由本國的UWC國家委員會擇優選拔,一般來說每所學院只有一到兩名國家代表。 學生們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種族和宗教背景。在學校你的同學可能是丹麥和約旦王子,但同時也有泰國流浪孤兒和中國壯族農村女孩。學生生活在一起,好比小聯合國。(像今年就有可能會有從敘利亞來的難民同學)
(世界聯合學院波士尼亞分校的學生所舉辦的模擬聯合國會議)
(世界聯合學院波士尼亞分校的學生在敘利亞內戰五周年自發性的上街頭和當地居民解說)
(世界聯合學院亞美尼亞分校的學生自行前往中亞露營)
(世界聯合學院印度分校的學生發起志工活動)
UWC Mostar
UWC Mostar位於莫斯塔爾一座新翻修的體育館中,是在波士尼亞和黑賽哥維亞的創新UWC-IB組織聯合專案, 旨在促進該地區戰後教育工作的重建。該校的大多數學生來自該國家的所有三個民族,其餘部分來自於南歐、中歐和部分更偏遠地區。他們共同致力於該地區的衝突和解和國際合作工作,並參與了大量的當地社區服務活動。另外,該校對培訓職業教師尤為重視,盡其所能地促進當地的重建工作。
(世界聯合學院波士尼亞分校)
(校區所在之城市-Mostar)
(取自UWC Taiwan Facebook)
附上一個介紹UWC MOSTAR的影片(有經過影片製作人的同意):
為甚麼要去UWC?
去年透過國際扶輪的贊助,我在俄羅斯體會了與臺灣截然不同的文化。一個人生活在斯拉夫人的世界, 過程雖然艱辛,但是所擁有的經驗卻是好比美果般甜美且珍貴的!
這次,我希望能夠透過UWC不只是在課業上有深入的學習,而是代表臺灣與全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的機會。我希望我能夠和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學生一起生活,透過日常相處了解這個世界其他不同種族、文化的美,也把我們臺灣的美好在日常中帶給不同國籍的朋友。
我深信,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衝突、戰爭都是起因於對彼此文化上的誤解與誤會。我希望我能夠在UWC盡我所能去認識所有有機會接觸的文化,去了解他們的世界,也把臺灣的世界帶給他們,之後再把我所認識的他們分享給臺灣的大家和世界上其他不同的人。
另一方面,我是一個很喜歡幫忙的人!我希望可以透過服務他人、幫助他人的來達到教育的學習目的!UWC的學生每年普遍有破百小時的公共服務時數,而這是我所嚮往的!
為甚麼是去MOSTAR?
![](https://cdn.flyingv.asia/project_content/3cd455a9d3ec994a3e71d2fb92f71c40.jpg)
自我介紹
1. 近年求學故事:
我是陳孝彥,生於1997/11/10,父親為老師,母親為家庭主婦。自幼父母提供自由且自律的教育,大約從國中開始,發現自己與臺灣體制內教育有些不合,便開始尋求體制外之學習,計畫將來出國念書。在國三那年,嘗試申請美國寄宿學校名校Choate Rosemary未果,便開始對人生感到迷惘,沒有方向,後來在體制內升學考試基本學力測驗並未達到前三志願之標準,在和父親討論後,決定選擇家裡附近的社區高中,以便取得較佳之高中在校成績,對將來申請國外大學有利。
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學校段考成績佳,經由校方推薦參與「國際扶輪之青少年交換計畫」,在經歷不同面試以及講習會後,終於獲得國際扶輪之推派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擔任交換學生(2014.8-2015.7)在俄羅斯的一年是我人生中到目前為止最大的改變,因為遠離父母的關係,生活上很多選擇跟基本起居都得要自己打理,也才真正體會到獨立的意義,並仔細的為將來做打算,不再只是迷迷糊糊的做美夢。
其實很多人問我,為甚麼要選俄羅斯?那時候其他交換學生裡面也沒有任何一位填俄羅斯在前五志願。理由其實很簡單,我認為,未來一定會有很多機會前往美國或是西歐大國,相較之下,亦是大國的俄羅斯,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接觸到,再加上臺灣人本身也對俄羅斯的斯拉夫文化不了解,交換的一年是我一個認識不同文化的好機會,也才是親善大使/交換學生一個很重要的使命,把自己的文化帶進不一樣的世界,也把不一樣的文化帶入我們自己的世界。
回國前,我就積極地開始為自己的時間做計劃,試著參與些有意義的活動,像是參與青少年模擬聯合國會議等。而在2015年6月的時候,我受住在瑞士日內瓦附近朋友之邀請與幫助,前往瑞士日內瓦參訪世界貿易組織(WTO)與聯合國日內瓦總部(UN),過程中還與當地國際學生一起準備了一次免費午餐給當地近兩百名街友呢。
出國前,有幸參與到臺北市教育局與新加坡教育司合辦的兩國高中生之文化交流計畫。在兩星期的新加坡之旅中,我們實際參與了當地排名第二的華僑高中,不只認識了新加坡這個由多元文化所組成的國家,更深刻的體會到新加坡的精英式教育(例如:華僑中學每年定期舉辦科學論壇,邀請諾貝爾獎得主與學校優秀之學生面對面對談等),也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出國深究。
回國後,在臺大所舉辦的模擬聯合國會議上,我認識了一位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跟他仔細聊天後,自己也下定決心要用這種非典型的教育方法。然而,因為高二上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申請時間已經過了,我只好回到原校就讀。在去年十月的時候,我交出了自己努力所寫的約四十頁「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畫案(兩本),並且在經過漫長的審核後通過了。
在準備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前的最後一次段考時,我在臺灣模擬聯合國的論壇發現了「世界聯合學院(United World College)」在臺灣招生的資訊,仔細瀏覽以後,發現是一個很棒的機會,變捨棄了一個周末的時間準備申請資料,並在截止日期前交了出去,之後經過與UWC臺灣主委的一次視訊對談,獲邀至現實面試。很幸運地,其中一名面試官是從烏克蘭遠道而來的UWC委員,剛好給我了一個機會把學了一年的俄文搬上檯面!並在面試後約一星期接到主委的電話表示他們要提名我去UWC在波士尼亞的分校,於3/23收到主委通知對方UWC波士尼亞分校回信表示提名沒有問題。
2.以當志工為興趣與自我學習:
我大約是從國中的時候開始接觸志工活動,那時候透過書籍對弱勢族群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心理上其實是極為同情,但基於自身能力受限,並沒有辦法多做些甚麼,在國中階段只有前往家中的養護機構及育幼院幫忙。
也是在國三的時候,看到了「國際志工」的資訊,那時候並沒有多想實際上可以幫到弱勢族群多少,只是持著一顆想幫助人的心情,便開始存錢希望能夠在上高中前參與一次計畫。在父親的部分贊助下,我成功地在國三升高一的暑假前往新加坡(因為那時候僅為十五歲,其他國家的計畫皆無法參與),參與了為期兩星期的志工之旅。內容有照顧殘障人士的生活起居,陪伴養老院之老人以及幫助獨居老人粉刷房子等等...... 也了解到所謂''I can't do all the things that the world needs, but the world needs all the things that I can do.''的意思, 並立志將來能夠為這個世界多做些甚麼。
上了高中後,一點都沒有猶豫的就參加了「社會服務社」,定期前往孤兒院陪伴患有先天性愛滋病或是新住民之小孩,上街募發票等等,希望能夠盡自己小小的力量幫助別人。
在俄羅斯時,我有參與當地學校的計畫,教一些弱勢小學生英文。在聖誕節的時候,有參與當地扶青團的活動,幫窮困弱勢小孩募款,完成聖誕願望。
受朋友邀請前往日內瓦時,有一起參與由朋友主導之感恩餐會計畫,由我們約八位國際學生幫當地近兩百名遊民準備一頓午餐,從採購,備料,煮飯到服務都是我們自己來(金費由當地教會提供)。
回國後,因為學習上時間的衝突,沒有在參與社團活動,但還是有偶爾找時間前往育幼院陪伴孩童。
在今年一月底二月初的時候,和父親一人出一半的錢,參與VYA的志工計畫,前往柬埔寨鄉下教導當地貧窮小孩英文。為了這個計畫,我花了滿長一段時間打工存錢,最後也透過這個計畫,讓我不只認識了高棉的文化,也看到了這個世界上生活於貧窮線的現實,更激發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不過另一方面,自己心中的第一順位放在幫助改變臺灣教育)。
3. 個人經歷:
- 2013升高中暑假前往新加坡擔任國際志工兩星期
- 2013-2014高一段考五次維持在班級前二名
- 2014.7徵選後獲代表參加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與新加坡教育司辦理之文化教育交流兩星期
- 2014.8-2015.6受國際扶輪贊助前往俄羅斯擔任交換學生
- 2015.6 前往日內瓦參訪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聯合國總部(UN)
- 2015.7 受徵選參加臺灣大學之模擬聯合國會議 獲得口頭讚揚
- 2015.7參加元智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合辦之英語科學營隊
- 2015.8 參加中央大學辦理之模擬聯合國 獲得最佳立場文件
- 2015.9-2016.1 歸國後學校段考皆為班上前二名
- 2016.1 前往柬埔寨擔任國際志工教英文兩星期
- 2016.2 參加成功高中舉辦之模擬聯合國會議獲得最佳代表
- 2016.2月開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 2016.4月 受徵選擔任耶魯大學模擬聯合國臺灣場之學生大使
- 2016.4月 擔任接棒啟蒙計畫的專欄作家
4.未來計畫:
對於接下來幾年的計畫,我主要有兩個想法:
- 計畫一:「出書」
在國中的時候,讀了李曙的「十九歲的追夢藍圖」,內容在分享作者李曙怎麼樣去努力充實自己並且申請上美國長春藤名校達特茅斯學院,那時候的我深深地被啟發,也開始為自己的未來做出努力。在俄羅斯做交換的時候,我就有開始記錄在當地的生活以及自己所學習到的點點滴滴,本來預計回來臺灣後可以出版一本書與大家分享不一樣的斯拉夫文化,後來在整理的過程中,仔細思考了想要出書的初衷,決定把這個計畫延後,畢竟我想要出書的意圖是為了與臺灣的高中生分享我所選擇不一樣的路,希望有辦法幫助到想法較為不同的學生。
透過世界聯合學院給我的這個機會,我又能去探索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文化,以及接觸不一樣的人群!當然,在這兩年中也會有許多困難與挑戰,像是適應上以及學習上等,我也會把他們一一記錄下來!我希望,透過這樣子的累積,在未來我能夠回到臺灣出版我自己的追夢藍圖,與臺灣的莘莘學子分享我的故事,讓他們知道,除了在體制內的讀書,有很多條不一樣的路可以闖,另一方面,也與臺灣分享這個世界上的非主流文化,讓在臺灣的大家可以更進一步的了解東歐巴爾幹這裡弱勢的文化。
- 計畫二:「申請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
國中的時候就有了解到這所位在阿拉伯特別的學校,最主要申請的原因是因為基本上他們會提供被他們錄取的學生全額獎學金以及生活費等,加上他們很喜歡具有不同國際化背景的學生(全校極高比例都是國際學生)。一方面是現實考量,一方面也是對未知的阿拉伯世界極感興趣。我相信自己現在朝著這個目標走,兩年後一定會達到這個目標。
- 計畫三:「舉辦文化/國際教育座談會」
我計畫兩年後在世界聯合學院畢業後回來臺灣舉辦一場文化/國際教育座談會,內容主要為分享我在波士尼亞所學習到、見識到的文化特色,特別是與當地矛盾的三個不同種族有關。另外也是想和大家談論,在經過另外兩年的國際教育薰陶,我是怎麼樣看待國際教育這件事,以及和臺灣的學生、家長分享很多不同的機會等等。
5.個人生活點滴:
(2014/10/10臺灣國慶日的時候,我在我俄羅斯的學校演講介紹臺灣,並且在演講結束後發給大家臺灣的小國旗當紀念品。)
(2016/1我在柬埔寨教英文的情況)
【回饋說明】
1. 一封親手撰寫的感謝Email
金錢上的贊助都是最直接的鼓勵,不論金額多寡,我都會親手撰寫一封Email感謝您們。
2.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明信片
(圖片為參考用,會在當地購買供您挑選後由當地寄出)
3. 數量限定 : 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的神祕小物
從當地購買之神秘小禮物。(數量限定)
4. 一戰爆發城市「賽拉耶佛」的特別明信片
(圖片為參考用,會在當地購買供您挑選後由當地寄出)
5. 定期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報導(email)
約每一個月到兩個月會對當地的生活以及當地弱勢文化族群做特別的報導整理並以Email郵寄給您們。
6. 未來回臺舉辦分享會之邀請卡
我預計在兩年後,也就是從UWC畢業後的暑假回臺舉辦分享會,內容不只會有我在東歐所學的種種,也會邀請現階段有特殊不同教育經歷的學生一同分享,將會邀請您們一同共襄盛舉,分享我的學習。
7. 未來自己拍攝照片所製成的月曆
自己平時有用手機拍照、紀錄風景的習慣。會在第一年的時候把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的美用照片記錄下來,並在回來的暑假製作成月曆給您們。
8. 若時間許可,可以在當地幫忙擔任地陪,深入地介紹大家所不知道的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
在未來兩年間,如果有特別來東歐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旅遊,我會盡量配合您們的時間,帶您們一覽當地大家所不熟悉的特別景觀,並詳細的介紹這塊巴爾幹半島上的神祕國度。
9. 若時間許可,出國前可以與您們親身分享
在八月底前往東歐前,可以盡量配合您們的時間,與您分享我所經歷過的國際經驗,或者是任何我所有涉獵的範疇。
10.將在未來出書的感謝名單內填上您的大名
預計在兩年後回國間出一本分享我不一樣的學習過程的書,將會在感謝名單內填上您們的大名,並稍微地介紹您們(如果需要)。
11. 在能力許可內,完成您的特殊請託
如果您們有特別的合作方式、計畫,我也很樂意配合您們,達成客製化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