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代孩子,擁有最美麗的泥巴
 
 
《千甲》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新竹市千甲里,那是一個城鄉交界處,而住在那的居民多半都是遠方的外縣市原住民,以排灣族和阿美族為主,或許他們都互相來自不同的族群,但是他們卻在同一個地方落地根生。

無奈地是,因為八八風災的摧殘以及經濟的壓迫,他們逼不得只能離開他們最溫暖的家鄉,到都市尋求謀生的機會,等待再次可以回家的時候。話雖如此,但其實他們多數並沒有固定的職業,主要的工作為工地的板模工、捆鐵工,收入常常不穩定,也造成工地在哪、家就在哪的景象。

最後,他們選擇千里為他們的第二家鄉,而他們的子孫也在千里成長,但其實,大部分的家庭現在仍處於弱勢,尤其在小孩的教育與成長環境上,更為顯著。

2012年,工研院決定在這個原住民的第二家鄉開啟一個計劃,想以社區協力農業(CSA)為農法來做一個農場。負責主持的陳建泰大哥捨棄自己在工研院的崗位全心投入這個計劃,他曾說過:

「台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還沒有下定決心,要讓這塊土地永續生存。」

對於從小在台中大肚鄉下長大的陳建泰大哥而言,農村就像是他人生的一部分,「農村再生條例」立法爭議喚醒了他對田園的熱忱,就這樣,他找了本身為泰雅族也致力於環保抗爭的鬥士劉美玲老師,成立「新竹里巴哈客協會」。

劉美玲老師一直以來都很關注新竹市的都市原住民們,在千甲農場成立之前,就開始在千甲里附近為孩子們做課輔,也定期訪視一些需要幫助的朋友們。

他們希望能藉由工研院的實驗與技術,讓農場運行並自給自足,除了和他們一樣也想為這份土地盡一份心力的民眾可以參與外,更重要的是讓住在這個家鄉的原住民們也可以為自己打拼努力。

在台灣,糧食的自給與安全越來越需要我們的關注,這對千里的原住民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機,或許因而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況,這一切都是我們所殷勤期盼且樂見的。

 
 
 
 
《千甲》的後製&回饋
 
《千甲》這部紀錄片為學生獨立製片,雖然身份為學生,我們仍希望可以做到最好。在聲音處理、配樂、調光/色、美術設計與字幕翻譯等部分,都將有專業人員為我們製作、指導,此部分約八萬元;此外,我們也購買音樂歌曲的版權,希望能因此讓影片更精采,此部分約三萬元。以上所列為主要的經費開銷,我們希望,可以讓熱情幫助本片的專業人員們,也可以有一定的回饋、補貼,所以很需要各位朋友的參與、幫助,讓後製可以更為完美。
 
回饋部分,如果影片總體收入多過於所需支出,我們會將這些經費全額捐給「新竹里巴哈客協會」作為運用,屆時也會將製作影片的經費運用清單公布於粉絲頁。
 
*本片雖為學生製片,但與課程無關,在此聲明。
 

 
 
《千甲》的播映&發行計畫
 
我們預計在2013年10月可以正式公開播映,首播將在新竹,其他場次為各縣市的藝文場所、機關學校等等,歡迎各界的邀請。
 
在首播之後的一個月內,我們將寄出贊助與預購的DVD,同時也會在網路上公開播映,亦即未來在網路上也可看到完整的影片內容,我們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千甲》的故事,但我們仍需要大家的支持,除了完成後製之外,也讓我們在未來有能力繼續拍攝更多影片。
 
 

 
 
關於執行者

導演 /攝影 /製片

廖建華,一九九零年生,台灣嘉義人,目前在清華大學就讀化工研究所。高中開始嘗試現代詩與散文創作,至今曾獲一些小獎,二零一二年時出版詩集《18禁夢》,至今仍持續創作。影像方面,在大四時以單眼為器材,開始學拍紀錄片,首部作品《移動的日晷》(2012,紀錄片,29min),以拍攝系上工友為題材完成,其餘的作品有《千甲》(2013,紀錄片,後製中)與《穿牆》(2013,影像詩,3min),皆為獨立製作拍攝。

 

 

導演 /攝影 /剪接

張峰銘, 23歲地球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喜歡David Bowie的奇魅和溫柔。當電影來的時候我便吸口氣舉起正步跟著走,走著走著漸漸知道如何如燕盤旋的飛走後來阿,時間仍然不斷的向前接手於是,我窩~窩我原來只是想和天與地一樣自由。

 

聯絡資訊

歡迎各界朋友給予我們想法、意見,有問題可由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絡:

紀錄片《千甲》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eHybridLand

電子郵件:jaykeonps@gmail.com 

風險與變數